夏收夏种进入扫尾阶段
武汉种粮大户“慧”种田夺丰收
全市夏收夏种进入扫尾阶段,丰收已成定局。每个丰收都令人期待,应对特殊形势,今年夏粮夏油丰收更是振奋人心。连日来,长江日报记者赶赴新洲、黄陂、蔡甸等粮食主产区,走访种粮大户,探访武汉夏粮夏油的丰收故事。
李益洲操控无人机对播种后的秧苗进行巡田和精准施肥
新洲区种粮大户李益洲
政府补贴50%购置费
合作社“农机航母”对外服务又添新进项
6月13日,在新洲区三店街道份子村,秋稻穗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益洲正在和农户们进行最后阶段的水稻、玉米抢种,千亩田地里一派繁忙。
“今年种植700亩小麦和1100多亩油菜,收割实现全程机械化,前后只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5月底完成了所有工序,成本节约了20%。”李益洲底气十足地介绍,合作社今年的夏粮已全部完成田间丰收作业,收获了30万斤小麦、3万斤油菜籽,“这两天正忙着夏种”。
他的合作社拥有14台旋耕机、13台植保无人机、8台联合收割机、7台秸秆打捆机、9台插秧机、3组烘干机等农机设施。“小麦收割完后,旱地里种上玉米,水地里种上水稻,一年两茬,档档不空闲。”李益洲打开手机里的天气预报看了看,准备本周内将晚稻秧苗和玉米种子完成夏种。
“‘耕、种、管、收’均实现全程机械化,我的50多套设备组成的‘农机航母’不仅能完成合作社3000多亩地的作业,还能服务周边三店、凤凰、潘塘、仓埠、李集、邾城等6个街道千余家农户的4万多亩田地。”刚从全自动插秧机下来,李益洲又操控起无人机,娴熟地对播种后的秧苗进行巡田和精准施肥。
放眼望去,田地里一台台旋耕机、播种机、插秧机宛如“铁牛”般在田间奋蹄,不到半小时,旱田里的3亩地就被旋耕机耕作好,通过播种机种上了玉米种子。
李益洲介绍,合作社仅对外提供农机作业服务一项,每年就有30多万元收入。“今年我又新购了9台插秧机,政府补贴50%,‘农机航母’规模再次扩大。”谈起政府对全程农业机械化生产和政策的支持,李益洲开心地竖起了大拇指。
李益洲说,现在新型旋耕机在120马力到140马力,每小时要比以前70马力的旋耕机多耕5亩地,机械化效率越来越高。他计划着等秋季水稻成熟后,利用注册的“汉心穗”品牌,将合作社的精装大米通过电商社群渠道销往千家万户。
黄陂区种粮大户胡丹
良种良法“智慧加持”
“油稻轮作”一亩增收1200元
6月14日,在黄陂区六指街道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00后”农机手陶哲正在田埂边操控无人机进行巡田,查看秧苗机插后的长势情况。点开智慧农业系统,将画面放大,可以清晰地看到新播种好的秧苗长势喜人,最早播种的秧苗已有1尺多高。
“遥感无人机巡田后,能全方位、无死角地把稻田图像拍摄下来,并上传到平台,等于给农田上了‘户口’。”陶哲说,通过画面图示,他可以准确看田间有没有缺水,深色的就是有水,浅色的就是没水,还能看秧苗在田里的长势,哪个地方好,哪个地方不好,然后进行精准的施肥、除草和田间管理作业。
AI助手根据采集的数据,如穴数、基本苗、低洼、杂草等,对田块做体检并分析巡田结果。管理员根据巡田结果,科学精准地选定田块进行田间管理,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减少用工人数,提高作业质量,让田间管理变得更加轻松。陶哲介绍,这样的节本增效能让合作社实现增收。“每亩地差不多可以节约200多元,如果按2万亩田算,可以节省约400多万元。”
近年来,永旺合作社不仅通过智慧科技“加持”节本增收,还采取“油稻轮作”模式助力粮食丰收增产。
“去年种植1000亩油菜,今年全部丰收,收获了45万斤油菜籽。随后,5月底又种上了水稻。”合作社负责人胡丹说,过去,大部分地块都只种一季水稻,秋收之后闲置,成为季节性撂荒的冬闲田。去年收完水稻之后,在市、区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合作社把1000亩地全都种上了高产高油的油菜新品种,较以往只单种植水稻的传统生产模式,亩均增收1200多元。根据政策,还有油菜补贴60元/亩,水稻补贴80元/亩,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
蔡甸区种粮大户唐国强
秸秆还田肥了“撂荒地”
今年收获38万斤小麦
“村里这些闲置田现在被重新种上粮食,撂荒地被盘活了,村民们也很高兴。”6月15日,在蔡甸区张湾街道复原村,天本生态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唐国强指着眼前的一垄垄土地介绍,这里上个月刚刚收获完油菜和小麦,这两天正在抢种水稻和大豆。
据了解,复原村位于张湾街道西北部,紧邻汉江,全村人口270余户、700多人,其中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村人口仅有200多人,以老人、小孩为主。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短缺,村里有部分田地撂荒。
“我们刚来时,撂荒田里的杂草长到了一人多高。”唐国强介绍,去年,他们响应企业兴乡号召,流转复原村及周边村1700亩土地,种植油菜、小麦等传统农作物,并结合自身专业化、数字化、信息化的优势,打造了集农产品种植、购销、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链条。
今年5月,流转的撂荒地里生机勃勃。一望无际的麦地里,仰头饱满的穗枝铺满了麦床,浓郁的麦香弥漫在空气中,处处洋溢着丰收的金黄。农机手驾驶收割机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吃”进麦秸,“吐”出麦粒。转眼间,一块块小麦被收割。
“今年我们总共收获了38万斤小麦、11万斤油菜籽。下一步,我们将使用秸秆还田机进一步粉碎秸秆,以保护耕地、提高地力。”唐国强说,小麦收获时要使用带有秸秆切碎器的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秸秆碎片不能长于10厘米,留茬不能高于18厘米,“三夏”期间,蔡甸区农业农村局还对小麦秸秆粉碎还田工作进行了现场指导,推广秸秆打捆离田和秸秆粉碎还田作业,抓好小麦秸秆的综合利用。
“我们会加快步伐,将村里的撂荒地进行升级开发,并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唐国强说,未来,将扩大撂荒地种植面积,同时与科研院所合作,让经济效益得到最大释放。
更多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转载自:大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