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种繁育
胭脂鱼是我国特有的淡水珍稀物种
11月23日,武汉渔政码头胭脂鱼放流现场
“这些‘美人鱼’顺利游入长江,两三年后,这些珍贵的鱼苗就能达到性成熟,最大的能长至20斤左右。”11月23日,2021年长江流域武汉段水生生物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在武汉渔政码头举行,武汉向长江一次性投放胭脂鱼幼苗18.2万尾。
胭脂鱼素有“亚洲美人鱼”之称,是我国特有的淡水珍稀物种。长江禁捕后,武汉如何加大长江特色鱼类保种力度?守着长江边,爱吃鱼的江城市民还能品尝到江鲜的美味吗?11月25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进黄陂区武湖淡水鱼科技园,几天前增殖放流的“美人鱼”,就是从这里启程游向长江。
“现代渔夫”不打鱼在家育鱼苗
提起几天前18万余尾“美人鱼”入江的情景,武湖淡水渔业科技园相关负责人丁运敏依然兴奋不已。
随着长江禁捕工作的持续开展,长江武汉段水质明显改善,武汉正为保护繁荣长江鱼类种群,为母亲河注入更多“生机活力”积极努力。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来,武汉对长江、汉江及天然湖泊投放苗种,达到5.2亿尾。
“每次承担增殖放流任务,都觉得责任在肩,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丁运敏说,为了完成此次“美人鱼”长江投放任务,园区技术人员提前一周进入“战时状态”,从鱼苗挑选到24小时看护,技术人员随时观察鱼苗健康状态,确保每尾入江的鱼苗,都处于“最佳状态”。“投放的前一天,我们很多技术人员甚至一夜都没有合眼。”丁运敏说。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去年,武汉获批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在中心总体“一核两翼一芯两园多基地”的布局中,其中的一“园”,就是指的武湖淡水渔业科技园。
“科技园是将bet356体育亚洲版在线官网旗下的湖北武汉国家级青鱼原种场、武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武湖4.6万亩天然湖泊优化资源整合组建。”丁运敏介绍,科技园核心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承接着传统与现代渔业的进化和养殖模式的丰富,助推淡水优质苗种生产和应用等重要功能,未来将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发展。
“我们这里的工作人员,在外界有着‘现代渔夫’的称号,除了因为我们很多工作人员因为风吹日晒皮肤像常年在外打渔的渔夫一样黑,更是因为大家想通过努力研究,使武汉在长江水产苗种繁育上取得更多领先性成就。”丁运敏说。
武湖畔“三条长江鱼”全国闻名
“我们园区里,有‘三条长江鱼’最有名气。”丁运敏自豪地介绍。
离园区研发中心两公里远,就是美丽的武湖。
武湖,原名黄汉湖,南通长江,北连滠水,其历史可追溯到距今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也曾是三国时期的古战场。每逢清晨,水汽升腾,浓雾缭绕,形成“水涨船头晓雾横,拍波鸿鹜弄春晴”的壮丽景观。唐朝崔颢咏黄鹤楼诗中“烟波江上”之烟波即是描写此景。从2019年1月1日长江武汉段禁捕起,武湖就率先开始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活动。
“好水育好鱼。”据了解,武湖畔的“三条长江鱼”全国有名,包括长江四大家鱼之首“青鱼”、国家Ⅱ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胭脂鱼”,以及绰号“嘎呀”的黄颡鱼。
“湖北武汉青鱼原种场是国家级青鱼原种保种地,长年为国家种质基因库保种长江青鱼原种500组,每年向社会提供长江青鱼原种亲鱼和后备亲鱼3000组,能年繁殖优质青鱼鱼苗2亿尾,培育大规格青鱼种10万公斤。”打开手机图片库,丁运敏展示了一条今年5月份园区青鱼配种时的照片,照片中的青鱼重达100斤,需要三人合抱,鱼身才能竖起,在水中的力量更是“力大无穷”。每年配种时期,需要七八十条种鱼配种,最轻的也有30斤左右。
“青鱼被称作四大家鱼之首,每到腌腊时节,是全国各地老百姓家中不可或缺的美味。长江禁捕后,保护长江青鱼的溯源原种性和保种数量,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丁运敏介绍,“青鱼原种场孕育的青鱼原种选育自禁捕前的长江,野生鱼苗保存原始基因,抗逆性较强,到了原种场后再进行驯化培育。”
武湖的优质水源,让这里能每年繁殖胭脂鱼50万尾。胭脂鱼鱼如其名,成年的雄鱼在体侧有一条近乎横贯身体的绛红色条带,宛如涂上一层胭脂,因此而得名。胭脂鱼的体型也十分有特色,其背部拥有甚高的背鳍,因此还有“亚洲美人鱼”的美称。“胭脂鱼属于国家Ⅱ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长江里的每条胭脂鱼都非常珍稀,我们前几天投放的胭脂鱼,几年后说不定能看到它们在长江里撒欢呢!”丁运敏说。
而针对黄颡鱼,武湖在2012年就被列入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现在武湖已全面禁止黄颡鱼生产性捕捞,并展开黄颡鱼种质资源养护,保障武湖生态休养生息。
科技让市民尝到更多人工繁育“江鲜”
在长江边长大,长江禁捕后,爱吃鱼的江城市民们,能品尝到江鲜的味道吗?
据了解,长江禁渔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加大了人工繁育江鲜的科研支持力度,财政专项资金予以重点支持,众多水产科研单位全面开展江鲜人工繁育的科研攻关。例如,武湖淡水渔业科技园培育的“胭脂鱼”,人工繁育技术已经成熟,市民通过正规渠道,就能品尝到胭脂鱼的鲜美味道。除胭脂鱼外,该科技园每年可提供优质水产品500万斤,保障武汉老百姓“菜篮子”丰富充足。
长江禁捕,更为武汉水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一个难得的机遇,推动武汉由主要养殖传统的4大家鱼,向养殖利润更高的长江名鱼转变。
长江禁渔正倒逼科技攻关提速。据了解,目前长江刀鱼、中华沙塘鳢(俗称土憨巴)、铜鱼(俗称金鳅)、长吻鮠(俗称江团)、长春鳊(俗称草鳊)、大鳍鳠(俗称江鼠)等6种长江野生鱼在我省逐渐人工繁育成功。
“现在我们科技园和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华中农业大学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依靠其强有力的科研实力建立了原种扩繁体系。”丁运敏介绍,2022年,科技园将引进长江流域特色鱼种“大鳍鱯”,进一步丰富研发品种。
“大鳍鱯”俗称江鼠、石扁头、石胡子,多栖息于水流较急、底质多石砾的水底处,喜欢集群,一般个体重0.5公斤左右,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经驯化、人工繁育后,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预计能在汉拓展水产养殖面积50万亩,帮助养殖户创收10亿元,带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我市加快推动的江鲜人工繁育,也正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相衔接的优质产业。在江夏区湖泗街道科农村,武汉市农科院已探索出“稻-虾-中华沙塘鳢”的养殖模式,在虾稻田中套养中华沙塘鳢鱼苗,通过推广试验,每亩虾稻田多产出50斤中华沙塘鳢商品鱼,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
转载自: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