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江边撑起“天网”守护长江鱼群“天眼”一发现违法行为就会报警并录像取证
通过“天网”,可以看到长江两岸的情况。制图 刘岩
11月10日,初冬的武汉天气晴好,长江两岸,休闲游玩的人士众多。在汉口江滩的渔政码头,长江日报记者在渔政执法趸船二楼的大屏幕前,可以看到整个市中心长江两岸。“我们通过这个大屏可以将长江两岸看得很清楚。一旦发现问题,我们可以调看视频,看高清大图。”正在监控大厅值守的渔政执法人员王润东告诉记者。
这个大屏,就是在10月底建成的武汉市主城区武汉市长江禁捕渔政监管信息化系统的具体展现。这套系统被俗称为长江禁捕“天网”工程。长江两岸共设立许多个摄像头,每个摄像头能覆盖两三公里的距离,就像鹰眼一样,从高空俯瞰着长江两岸。
“这些摄像头运用先进的视频感知、人工智能、大数据、热成像联动识别、违法行为智能识别,精确推送预警信息。渔政执法人员通过手机接到预警信息后,点开查看,确认是否属于非法捕捞或者是违规垂钓,一旦发现违规,立马赶赴现场进行处置。”王润东说。
效率提升,“天网”威慑力十足
记者在大屏上看了几段视频,非常清晰。
11月7日0时58分,在长江支流通顺河汇入长江的河口处,摄像头拍到有人在江岸边挥杆、拉扯鱼线。“这个时间,再结合这个动作,我们就可以判定,这是在用锚钩锚鱼。执法队员收到这条预警之后,立刻赶到现场进行处置,暂扣锚鱼的钩和杆。”王润东说。
接着,在同一个地方,11月8日凌晨2时55分,又发现了锚鱼者,渔政执法人员又进行了同样的操作。
虽然是深夜,但是在大屏幕上,锚鱼者的行为无比清晰。“摄像头的红外热成像技术捕捉到锚鱼者,再加上激光补光,把整个事件进行取证、录像,然后把这个事件推送到执法人员手机端,这样执法人员就能第一时间收到信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执勤并处置。”“天网”工程项目承包方铁塔公司负责人任治华说。
在渔政执法趸船上,暂扣的违规渔具和锚钩不少。锚钩是一串像铁锚一样的锋利钩刺,因为钩多且锋利,一次能锚到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鱼,而且在把锚钩拉回来的过程中,锋利的钩不仅会划伤所经之处的大鱼,还会划伤长江里中华鲟、江豚等国家级的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对鱼类的影响非常大。
渔政执法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靠人巡查,十多名执法人员,二十四小时不停在江岸上巡逻。锚鱼者、非法捕捞者通过放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等办法,就可以逃过执法人员的眼睛。有时我们抓到非法捕捞者,他们立刻丢了丝网或者锚钩,我们就没有了证据,所以很难处罚。现在有了‘天网’,一键报警、精准定位,执法人员工作高效,有的放矢,威慑力十足。”
精进算法,“天网”更智能精确
“天网”工程不仅仅可以发送预警信息,同时还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数据分析。记者看到,大屏幕上,数据指标被分为了很多类型,其中,“预警雷达分布”包括“夜间可疑目标”“疑似非法捕捞船只”“疑似违规垂钓”“疑似捕鱼”四个类目。
夜间江岸边的异常活动、小船在江上徘徊、垂钓动作有异常、拉网捕鱼等,所有的违规行为,都被“天网”牢牢记住,一旦有类似的行为,通过比对,就能更加精确地判定。
任治华向记者介绍“天网”的情况时,手机不停发出嘀嘀的报警声。“最近几天天气好,来休闲垂钓的人多,预警信息也很多。系统上线一个月以来,我们对这些情况进行了AI智能分析,发现了重点需要关注的时间、地点、动作,把这些情况编进算法中,进一步优化算法,‘天网’的判定就会越来越准确。以后合法合规的休闲垂钓基本不会在系统中预警,这样‘天网’就能更精确地只‘网’住违法和违规行为了。”
执法人员王润东说,从去年7月1日起,长江武汉段就实行了全面禁捕。通过一年多强有力的打击,下地笼、设置迷魂阵、下丝网等违法行为非常少了,违规垂钓和锚鱼这种情况变成了渔政执法的工作重点,对“天网”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
“天网”工程不仅仅只覆盖主城区的长江段,记者从武汉市禁捕办获悉,到今年年底,武汉市六个新城区、四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都会架设好“天网”。另外,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下发的《关于发布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用渔具的通告》(农业农村部通告〔2021〕4号),12月1日起,锚鱼钩刺将被列入违规渔具,在禁渔区域内使用禁用渔具进行捕捞的,将依据刑法第三百四十条的规定,以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定罪处罚。这将有利于执法人员对锚鱼的行为进行重点打击。
随着禁捕工作的推进,长江渔业资源在进一步恢复中。去年,在武汉白沙洲和天兴洲水域,就有成群的江豚在江中嬉戏,渔政执法船在巡逻过程中,也经常可以看到鱼儿跃出水面的景象。
据了解,以后的“天网”工程,不仅可以监控非法捕捞和违规垂钓,还能发挥生态保护功能,常态化检测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向市民直播鱼翔浅底的美好画面,让更多人了解和支持长江禁捕,形成全社会共同参加长江大保护的巨大合力。
转载自:大武汉